欧阳自远院士学术成就

欧阳自远院士学术成就

  欧阳自远院士自1960年以来长期从事陨石、宇宙尘、月岩和比较行星学研究和天体化学、地球化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研究,是我国天体化学等学科的开创者,对我国天体化学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现仍在科研第一线辛勤工作。他曾负责我国核试验场址的选址和综合地质效应研究,长期工作在最艰苦和最困难的野外第一线。在国内外已发表论文360多篇,出版专著7部,主编专著10部。

  (1)早期率先在我国开展各类地外物质(陨石、宇宙尘埃、月球岩石等)和比较行星学研究,提出了铁陨石的成因假说,修正并充实了玻璃陨石的地球成因理论,确证了宇宙尘的判别标志并划分了宇宙尘的成因类型;负责吉林陨石的现场考察与系统研究,提出了吉林陨石的形成演化模式及多阶段宇宙线照射历史的理论模型。

  (2)80年代初对我国西藏和世界各地白垩纪/第三系界面的元素、同位素、矿物、古气候与古环境的系统研究、模拟计算,论证地外物体撞击与生物灭绝事件。近年来,首次在国内外提出并论证了新生代以来六次重大撞击事件(65±2Ma、34±1Ma、15±1Ma、2.4±0.2Ma、1.0±0.1Ma及0.7±0.1Ma)及诱发的气候环境灾变与生物灭绝、新冰期形成的观点,出版专著《小天体撞击与古环境灾变——新生代六次撞击事件的研究》。

  (3)对太阳星云的化学组成与分馏、凝聚过程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太阳星云化学不均一性及化学演化过程的模式。类地行星的元素丰度与化学演化的共性与特性,以及行星内部的核转变能制约类地行星的演化阶段与演化特征。近年提出并论证组成地球化学原始物质的不均一性,由不同成分星子两阶段堆积形成地球化学的模型,地球演化的多阶段性及其对成矿与构造演化的制约,后扩展为地球和类地行星的非均一性化学组成与非均变演化的新理论框架。出版《核转能与地球物质演化》、《天体化学》、《行星地球的形成与演化》、《月质学研究进展》、《吉林陨石研究专辑》等专著。

  (4)通过对月球和行星探测成果的系统研究,对我国开展月球探测的意义,必要性与可行性、科学目标和有效载荷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有创新意义的方案与建议。具体设计我国首次月球探测的四项科学目标和载荷配置,第二、第三次月球探测的科学目标的制定。现任我国月球探测首席科学家。

  (5)1964~1978年,负责我国地下核试验地质选场与论证、爆炸过程模拟与地质效应综合研究,系统提出在非硅酸盐介质特别是在碳酸盐岩石中进行地下核试验的地质、地球化学可行性论证(岩性、构造、物理力学性质、大气与地下水污染、各类岩石、矿物在高温高压下爆炸过程模拟、放射性产物分布特征等),经地下核试验验证成功。

  地下核试验地质效应综合研究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吉林陨石综合研究,1986年获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和1987年全国自然科学三等奖,《天体化学》专著1991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通过上述工作培养硕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50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