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科普云平台
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 中国科学院网信办指导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主办
 

  林林总总说北极

  源远流长的历史

  顽强的北极生命

  资源开发与保护

 

 

 

    北极博物馆 > 林林总总说北极 > 北极的军事与外交


导弹核潜艇军备战

  到80年代,形势又有了新的转变。因为双方的战略导弹的射程都已大大提高,超过8000公里。这样,导弹核潜艇根本用不着驶出北冰洋,就可以击中北半球的任何目标。而对隐藏战略核潜艇来说,北冰洋又是最理想的场所。因为近地轨道侦察卫星的电磁波可以穿透数10米水层,很容易从空中监视和追踪在世界各大洋游弋的潜艇。但厚度超过1米的冰层便可有效阻挡这种电磁波,从而使侦察卫星无能为力。北冰洋通常70%以上的面积被冰层覆盖,潜艇留在那里就像雏鸡钻到母鸡翅膀下面,躲开了空中盘旋的老鹰。此外,由于冰层不断破裂所发出的巨大噪声,几乎完全掩盖了潜艇发动机的声音,使得反潜舰只的专频侦察系统如声纳追踪设备等的讯噪比大大降低甚至完全失灵。

  此外,由于极区电离层经常扰动,严重妨碍远程全角背散射雷达系统对核潜艇及机载巡航导弹的监测能力。更重要的是,猎潜舰等专门对付潜艇的主要舰种都是水面舰只,难以在北冰洋的冰区航行,因而无法实施常规反潜手段(如深水炸弹、反潜导弹等)。没有了天敌,核潜艇便成了北冰洋当然的水中霸王,可以为所欲为了。

  为了对付敌方的导弹核潜艇,美、苏双方又几乎同时研制出攻击核潜艇的核潜艇,叫做核动力攻击型潜艇,或者简称攻击潜艇。该类潜艇装备先进的侦察设备和高精度艇载反潜导弹,立刻成为普通导弹核潜艇的克星。当然,大型的攻击核潜艇也是对敌方远洋特混舰队实施突袭的最佳舰种。前苏联海军中半数以上的攻击潜艇部署在北方舰队,其中包括新型“阿库拉”级、“麦克”级和“峻岭”级攻击潜艇。这些攻击潜艇大都配备“SS-N-15”、“SS-N-16”型反潜战术核导弹。美国的“洛杉矶”级攻击潜艇配备的是“鱼叉”式反舰导弹、“战斧”式艇载巡航导弹和“萨布罗克”反潜火箭。美国还设计了排水量比“洛杉矶”级大1/3的“海狼”级攻击型核潜艇。后者不仅战斗力增加了一倍,航速及续航力也大大加强,以适应在北冰洋永久性海冰下的长距离潜航。

  戈尔巴乔夫执政以后,下令将前苏联的战略核潜艇全部集中到北冰洋。这样做不仅避开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凯撒”水下侦察系统的威胁,而且还因为前苏联海军一向有冰下长距离航行的丰富经验,可以使摩尔曼斯克(如波利亚尼基地)的北方舰队与被德罗巴甫洛夫斯克的太平洋舰队经北极航线而联为一体,从而大大加强其集中兵力,灵活反应,有效实施远洋破袭战的能力。美国当然立即调整自身的战略态势,一方面努力控制全球16个关键海峡,另一方面开始执行打入北冰洋“庇护所”的反潜战计划。这样一来,两个超级大国的战略核潜艇在北冰洋的浮冰下面来往如梭,互相追逐,甚至不止一次地发生相撞事故。不仅美、苏两国,其他一些西方国家也在北极频繁亮相。如英国两艘核潜艇“壮丽”号和“狂涛”号被正式部署在北极海域。英国皇家海军少将佛兰克·格勒尼耶宣称:“哪里有苏联存在,我们就去哪里。苏联潜艇所到之处都将有英国潜艇巡逻。”法国小巧灵活的“鲁比斯”级核潜艇和日本的“纽希奥”级常规动力潜艇也成为北极海域的常客。“鲁比斯”级核潜艇携带的“飞鱼”反舰导弹在南大西洋马尔维那斯群岛海战中的卓越表现使其名震遐迩,成为各国抢购的首选目标。加拿大政府也已经决定以80亿加元从英国或法国购买10~12艘核潜艇,用以保卫其北极地区所属海域。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