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科普云平台
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 中国科学院网信办指导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主办
 

  林林总总说北极

  源远流长的历史

  顽强的北极生命

  资源开发与保护

 

 

 

    北极博物馆 > 林林总总说北极 > 北极的科研领域


冰川学

  在北极的冰雪世界中,冰川学是最活跃的学科之一。目前的考察研究早己越过地貌冰川学阶段,而发展到更深入的冰川物理、冰川化学、无线电冰川学等新的领域。格陵兰岛的大陆冰盖中保留着至少上百万年前积累的古老冰层,由于它对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巨大,因而冰面热量交换模式、冰内温度变化规律、冰体运动、物质平衡、成冰及变质机制等都已成为冰川学家关心的课题。

  值得提出的是,在人类日益关注全球气候变化趋势的今天,极地的冰川学研究可以提供科学的全球气候历史背景,从而使气候学家较容易地剔除偶然的气候异常,指出今后10~100年尺度的气候变化大趋势。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及西欧国家的冰川学家就在南极大陆和格陵兰岛的内陆冰盖上钻取冰芯,通过分析不同年龄冰芯里的氢同位素、氧同位素、痕量气体、二氧化碳、大气尘、宇宙尘等,来确定当时(百年尺度)全球平均气温、大气成分、大气同位素组成、降水量等诸项气候环境要素。当时在世纪营地钻取的冰芯长达1388米。

  至70年代末,随着极微量物质成分分析技术的提高,冰芯内的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记录研究工作已蓬勃发展起来。当时最具有代表性的工作是前苏联在南极和平站钻取的大量深长冰芯,以及法国对该冰芯的极精细的化学分析数据。这些工作与我国的黄土研究、深海钻探及封闭湖泊钻探共同组成了地球古环境记录研究的四大标尺。

  当前的总体形势是,各国科学家汇集了冰川学和大气化学的力量,力求搞清冰芯内各种“记录”的现代积累变化的过程,从而为真实、精确地重建极地冰盖内贮存的各种古环境、古气候指标奠定更坚实的科学基础。

  1991年夏季,美国和欧洲共同体8国同时在格陵兰岛冰盖的顶部各自开始了宏伟的冰芯钻探计划。美国的计划定名为“GISPL”,欧洲共同体的计划称为“GRIP”,两台冰钻的孔位仅仅相距30公里。第二年的7月20日,欧洲共同体8国联合实施的“GRIP”冰芯钻探顺利穿透冰盖,到达基岩表面,获取冰芯2980米。欧洲人的辉煌胜利使美国人感到十分难堪,美国科学基金会在大量增加经费的同时,限令执行计划的科学家必须在1993年完成钻探。后来,美国的“GISPⅢ”冰钻总算如期穿透冰盖,甚至钻到了1.5米的基岩岩芯。美国与欧洲共同体的格陵兰岛冰盖钻探计划所获得的宝贵数据,将可以告诉我们最近30万年来的气候变化情况。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