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就想不到

看不见的东西就不存在了吗?聪明的你一定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然而,科学研究表明,这种判断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对于一岁以下的小婴儿,看不见的东西就意味着想不到。20世纪50年代,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发现,最初的婴儿分不清自我和客体,儿童不了解客体可以独立于自我而客观地存在,只认为自己看得见的东西才是存在的,而看不见时也就不存在了。给没有建立客体永久性的小婴儿呈现一个玩具小象,当他对这个玩具正感兴趣时,用纸板把玩具挡住,他就不再关心。因此,不要尝试与一岁以下的婴儿玩躲猫猫的游戏,你会发现,当你藏起来的时候,他们根本不会寻找你。

年龄稍大的儿童则不同,当处于类似的实验场景中时,儿童能够爬过遮挡用的帷幕或者其他遮盖物,执着地寻找他所感兴趣的玩具。当客体在眼前消失,儿童依然认为它是存在的,这就是皮亚杰所说的儿童建立了客体永久性。客体永久性一般在1周岁左右建立。

婴儿建立“客体永久性”有什么好处呢?客体永久性的建立非常重要。首先,只有认识到看不见的东西依然存在,婴儿才能将不断消失、再现的照料者视为同一个客体,从而与照料者形成稳定的情感联系。
其次,只有当婴儿意识到不在眼前的事物依然存在,用人称词、名词来指代不同的事物对婴儿才具有了确定的意义,为婴儿学习语言做好了准备。同时,客体永久性也是心理表征萌芽的象征,而表征是概念形成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对思维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所以,自从皮亚杰50年代的开创性研究以来,客体永久性的研究已成为婴儿认知发展领域中的重要课题之一。

人们还注意到,婴儿建立客体永久性的时间和他们学会爬行的时间非常一致(都是8~12个月)。那么,客体永久性的建立和婴儿爬行有没有关系呢?20世纪末,美国心理学者Campos等人发现,爬行可以促进课题永久性的建立。在独立行走前,婴儿的客体永久性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但控制了爬行变量后,其发展水平则与婴儿的年龄无关;在同龄的情况下,会爬的婴儿的发展水平更高;而且,爬行的时间越长,婴儿的发展水平就越高。

为什么爬行可以促进婴儿建立客体永久性概念?Campos等研究人员认为,婴儿通过爬行能够获得许多生活经验。比如,爬行能够增加婴儿体验到同一物体在视野中不断消失、再现的机会;爬行后,婴儿主动去抓取物体的机会增多,在爬行取物的过程中,需要关注远处的目标物,随时调整自己的动作以接近目标,这可以促进婴儿的手眼协调能力;爬行取物时,婴儿需要抵御来自不断变化的外部景物的干扰,保持行为的目标。对西方儿童的家长来说,爬行是婴儿早期发展中最受欢迎的几个重要事件之一,他们往往积极地为孩子的爬行提供条件、机会,让婴儿在宽敞的室内爬行。

对于中国的婴儿,由于居住场所等条件的限制,父母出于对安全和卫生的关注,往往限制婴儿的爬行。那么,这种生态环境方面的差异会不会使得中国的婴儿在建立客体永久性方面出现障碍或者滞后呢?研究表明,我国婴儿的客体永久性水平在8~11月间随年龄增长持续发展,而且,这种年龄趋势并不是来自爬行的效应。这说明,爬行并不是客体永久性发展的唯一途径,爬行不能发挥作用时,婴儿的客体永久性可以通过其它途径得到发展。

因此,中国的研究者认为,爬行确实能够促进婴儿客体永久性发展,但其原因不在于爬行动作本身,而是通过爬行获得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