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岁见老
我们常听老人说“一岁见老”,或者“三岁见老”。在这些似是而非的俗语中,是否存在一定的科学道理呢?心理学家发现,婴儿时期的依恋对成人的亲密关系(如爱情婚姻等)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什么是依恋呢?我们将最初的母婴关系称为“依恋”,依恋是一种社会性情感联接,它产生于婴儿与其父母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是一种感情上的联接和纽带,表现为儿童对抚养者的一种追随、依附和亲密行为以及由此带来的归属感和安全感。简单的说,依恋是婴儿和他的照料者之间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感情关系。
依恋关系对于婴儿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但是,怎样才能测量这种抽象的情感关系呢?显然,8个月的婴儿还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而家长的报告往往并不可靠。因此,心理学家需要观察抚养者和孩子之间的互动。著名儿童心理学家Mary Ainsworth和同事发展了一种研究孩子和抚养者之间感情依恋的方法,即陌生情境法。
Ainsworth基的实验设计基于人类最基本的情绪——害怕。当婴儿对抚养者产生依恋时,他们容易在陌生人情境中感到焦虑和害怕,尤其是当抚养着不在场的时候更是如此。6个月以后婴儿,当抚养者离开的时候,婴儿会感到沮丧,并可能通过大声哭泣等行为来表示抗议,这种现象被称为“分离抗议”。
为了研究婴儿和抚养者之间如何互动,Ainsworth设计了一系列互动性实验,来测试婴儿在陌生人情境和分离焦虑情境下的反应。Ainsworth在很多婴儿身上重复实验之后,从资料分析中发现了一个令人惊喜的规律。研究人员观察到,所有婴儿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分离焦虑,然而,最有意思的是当抚养者回来之后孩子的反应表现出不同的模式。于是,研究者根据在母亲回来后婴儿的反应,分析得出三种不同的依恋类型,其中一种是“好”的,另两种则被成为“混乱的依恋类型”。
1)有的婴儿在抚养者在场的时候情绪愉快,并乐于积极探索周围的环境。当抚养者离开的时候会有些沮丧,但当抚养者回来的时候,他们就会很开心而且可以很快恢复平静。这部分婴儿对母亲的依恋很有安全感,被成为安全型依恋。深入的研究显示,约70%的婴儿属于这个类型。
2)有的婴儿似乎对抚养者没什么兴趣,但当抚养者离开房间的时候会大哭。奇怪的是,当抚养者回来的时候他们也不觉得高兴,总是转过身哭着就爬开了。这种婴儿被称为不安全/回避型依恋。大约20%的婴儿属于这种类型。
3)还有一种婴儿在抚养者在场的时候,也不愿意离开抚养者去探索新环境。之后,和不完全/回避型一样,当抚养者离开的时候他们会大哭,抚养者回来并想靠近婴儿的时候,他们又开始抗拒。他们看起来很生气。这些孩子具有不安全/抗拒型依恋,大约10%的婴儿属于这种类型。
为什么婴儿会形成不同的依恋类型?研究者进行了调查,发现安全型依恋和抚养者的以下特征有关:即感觉敏锐而有责任心,鼓励双方的互动,温暖和接受的态度。如果母亲能够敏锐地察觉到婴儿的不同需要,并及时做出反应,这对婴儿形成安全性依恋很有帮助。同时,母亲和蔼可亲的态度、对婴儿的爱与信任,都会感染婴儿的情绪,有助于形成安全型依恋。
那么,不同的依恋类型会导致怎样的结果呢?很多研究者认为,依恋类型会导致很重要的社会性、情绪和认知方面的结果。有些研究者认为婴儿早期的依恋越积极,他们长大后就可以更成功地离开抚养者。安全型依恋的其他好处包括:更自信、更多朋友、成人阶段的关系更好。与之相反,不安全型依恋的孩子更容易呈现更多负面情绪、有行为问题、对其他孩子充满敌意。
婴儿早期的依恋关系是我们了解未来的窗户吗?研究表明,成人时期的亲密关系(如恋爱婚姻)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童年经历和以后的生活经验所影响。安全依恋型的人更容易建立较长久的爱情关系。与婴儿时期的三种依恋类型相对应的,成人也具有三种不同的亲密关系类型:
第一种亲密关系类型是安全型依恋。安全依恋型的人具有高自尊和较高的人际信任,容易与身边重要人物的建立亲密关系,而且从不担心被抛弃。他们可以非常惬意地享受亲密关系而不担心别人和他们太过接近。安全依恋类型的人表现为较有信任感,较少感到孤独,倾向于和别人保持长期的关系。
第二种类型是回避型依恋。这种人与身边重要人物很难建立亲密和信任关系,他们在爱情关系中不会因为与伴侣的亲密而感到舒服。他们不允许自己依赖他们的伴侣,并且会因为和他人太过亲密而感到不安。在和未来恋人相处时,也很少感到亲密和幸福。这种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不愿意付出,在失去的时候也极少悲伤,因此难以与人建立亲密关系。
第三种类型是焦虑—矛盾型依恋。这种人很想与身边重要人物亲近,但又害怕被抛弃。这种人通常会比他们的爱人更为迫切的想和对方接近。在恋爱关系中,他们最担心被抛弃,因此又不敢轻易投入感情。“矛盾”在这里指的是一种频繁的爱恨交织的心理状态。尽管可能在恋爱关系中陷的很深,但他们以失败告终的几率仍然相当高,较难建立长久稳定的亲密关系。
那么,婴儿时期的依恋类型和成人时期的亲密关系类型有关系吗?有人对大学生的依恋类型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在大学生中约有56%的人属于安全型,25%的人属于回避型,19%的人属于焦虑—矛盾型。令人惊讶的是,在成人中,这三种类型的依恋关系的分布非常接近发展心理学家发现的婴儿的三种依恋类型的分布。这些统计数据上的相似提示我们,成人之间的依恋类型可能形成于童年。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早期的亲子关系和成人的依恋类型的关系不只是一种推测。在报告他们与家庭成员的关系时,安全型的成人比另两种类型的成人更倾向于描述同父母的积极关系和一个温暖、信任的家庭环境。与之相反,焦虑—矛盾型的人很少回忆起父母的支持,回避型的人描述与家庭成员的关系是不信任的和情感淡漠的。描述父母的婚姻不幸福的人往往是回避型的,他们不大可能形成一种安全的依恋类型。
为什么婴儿时期的依恋关系会影响成人时期的亲密关系呢?心理学家鲍尔比认为,婴儿会形成一种人际关系的“工作模式”。如果孩子在早期的关系中体验到爱和信任,他就会觉得自己是可爱的、值得信赖的。然而,如果孩子的依恋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他就会对自己形成一个不好的印象。一个不受欢迎的孩子不止觉得自己不受父母欢迎,而且相信自己基本上不被任何人欢迎。相反,一个得到爱的孩子长大后不仅相信父母爱他,而且相信别人也觉得他可爱。
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告诉我们,“一岁见老”、“三岁见老”的俗语中蕴含着一定的科学道理。早期的依恋类型对成人时期的亲密关系仍会产生重要影响,这是因为,婴幼儿时期就形成的人际关系模式和对自我的看法将会对一个人的发展产生持续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