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奶便是娘吗?

什么是爱?这个问题似乎有点不着边际,难以回答。但是心理学家试图通过观察和实验来做出一些解答。

绝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婴儿与母亲之间的亲密接触以及依恋的经验,对他在未来生活中爱的能力以及与他人亲近的能力有很重要的影响。想一想,你自己最早的爱的经历是什么?是从你出生那一刻开始与母亲的联系。弗洛伊德学派和行为主义学派的心理学家都认为,婴儿和母亲之间的爱源于母乳喂养和生存需要,是本能的附属品。

而发展心理学家亨利.哈罗却发现,爱和情感可能是与饥饿和干渴一样强烈的基本需要,甚至可能比它们更强烈。考虑到伦理道德的因素,研究者没有采用人类婴儿和母亲来研究这个问题,而是采用了恒河猴进行了爱与依恋的实验研究。哈罗相信,恒河猴在婴儿期对情感和接触(如喂养、依附等)的基本反应与人类相同。

在哈罗的早期研究中,幼猴在实验室接受精心的人工抚养,研究者用瓶子小心地喂养它们,精心挑选食物以让它们获得均衡的营养,不受疾病威胁。在这种条件下成长的幼猴比由母猴照顾的幼猴更健康。但是,哈罗注意到,这些幼猴非常依恋盖在笼子地步的棉花垫子。当研究者把垫子拿去清洗时,它们变得非常生气和焦虑;这种依恋在出生后的几个月中会变得越发强烈。如果幼猴生活在一个没有软垫覆盖的笼子里,即使拥有非常好的营养和医疗条件,它也无法茁壮成长。把垫子放进去以后,幼猴会变得更加健康,看起来也更加满足、快活。因此,哈罗认为,幼猴除了基本的饥饿、干渴等生理需求外,还有一种触摸柔软物质的需求。

为了验证这个理论,哈罗和他的合作者们制作了用于实验的不同类型的母猴模型,作为幼猴的代理妈妈。

大家可以猜一猜,在以下四个猴妈妈中,小猴更喜欢哪一个?

  1. 铁丝做的没有奶瓶的猴妈妈
  2. 铁丝做的有奶瓶的猴妈妈
  3. 木头和绒布做的没有奶瓶的猴妈妈
  4. 木头和绒布做的有奶瓶的猴妈妈

哈罗的心理学实验证明:除了饿了需要吃奶的时间,小猴子都选择在绒布妈妈身边待着,受到惊吓的时候,小猴子会跑向绒布妈妈的身边,而不管是谁喂养了它。可见,温暖的触感比提供食物更重要,“有奶便是娘”的说法并不可靠。

哈罗的研究还为福利院等机构的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有的孩子因为父母不健在、或因为自身残疾与疾病的原因而生活在福利机构。在这些机构中,光是照顾这些孩子的生理需求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该使孩子有更多机会与他们进行身体接触。所以,工作人员、护士、志愿者应该尽可能多地抚摸、拥抱这些孩子。在医疗条件有限的情况下,通常也需要把这些孩子放在他们彼此能够看见、相互能触摸的环境中,使他们多获得一些接触安慰。

在妇产医院中,触摸还被应用于对早产婴儿的护理当中。在保证医疗卫生的基础上,由受过训练的医护人员对早产婴儿进行适当的抚触,可以促进早产儿的神经发育,让他们成长得更健康、更茁壮。
哈罗的研究改变了人们关于母婴关系的传统看法,让人们开始意识到抚摸、拥抱等关于爱的表示也是婴儿健康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据说,有一名妇女在听完哈罗的研究报告以后,来到他面前说:“现在我知道我的问题到底出现在哪儿了,我就像那只铁丝母猴。”——铁丝母猴只提供食物而没有温暖的接触,因此不受小猴子的喜爱。对于人类而言,母亲和孩子之间的肌肤接触也可以增进依恋关系,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因此,关心孩子,仅仅依靠提供物质条件还是不够的。给他一个温暖的拥抱,比一打昂贵的礼物更重要!